察猜晚读‖不止读诗——严广云《高适的友情》-北海晚报

察猜晚读‖不止读诗——严广云《高适的友情》-北海晚报

察猜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的友情
◎严广云
高适的诗歌,最出名的莫过于《燕歌行》和《别董大》。
《燕歌行》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乃高适看了朋友从边塞回来所写征戍诗的和作。《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笔力千钧地描写了唐朝开边战争的惨烈和对战士命运的同情,辛辣地讽刺了当时边将谎报军情,把败仗说成胜仗的丑恶。诗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至今读来仍令人充满感慨。
《别董大》一诗作于天宝六年(747年),高适四十四岁,因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其门客著名琴师董庭兰也离开了长安,高适作诗相送。诗中“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对无数处于困顿中的人,无疑是一支有力的强心针。
写这两首诗时,高适尚未发迹。尽管二十岁时就曾奔赴长安,但直到四十六岁,高适才应有道科中第,被授封丘尉。期间,高适长期在宋中躬耕取给,间或到长安考试,均以落第告终。但天宝三年(744年),高适、李白、杜甫同游齐梁,盛唐诗坛上三位巨星碰到一起,当然火花四射,《唐才子传》说他们“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分别之后,三人也互有诗歌酬答。
四十九岁那年,高适辞封丘尉,到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然后不断走高:任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后更是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在平定安史叛军和永王之乱立下过大功。后来因敢于言事,被贬太子詹事,然后转彭州、蜀州刺史。
在彭州,高适听到杜甫刚到成都,便马上写诗问讯,然后接到了杜甫的求助诗:“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其时杜甫正处于饥寒交迫中,不得已向自己的老友伸手求援。两年后,高适由彭州转任蜀州,于正月初七日(人日)写下此诗寄给杜甫。
从诗的头两句就可以看到杜甫因得到友人资助,浣花草堂已经建好,安顿了下来,但还是对杜甫的思乡情绪表示了同情。接着两句写春回大地,柳色重新,却无心欣赏,而那挂满枝头的梅花却令人愁肠欲断。这是由于身处偏远的地区,无法参预国家的大政所产生的忧虑,也暗示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运艰难的现状。接下来两句是感叹今年人日还能相互忆起,可明年人日身在何方谁知道呢?此时的高适已经五十八岁,在当时已是一个老人。这里的“知何处”既有对不受主宰的命运感叹,也依稀带着对死亡的隐喻。然后高适回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二十岁奔赴长安到四十六岁开始出仕,中间就像谢安高卧东山一样闲卧了大约三十年,可谁能想到老了还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做官,辜负了身边的书剑。到了老态龙钟时还领着刺史级别的俸禄,却对国家一点贡献也没有,真是有愧于自己这位四处漂泊的老友。
高适比杜甫大八岁,却没有一点年长者的傲态,也没有常态性的褒美或说教,而是对杜甫充满了深挚的关爱。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一点都没有高适边塞诗中的那些慷慨激昂,奋发奔放。但这却完完全全是发自肺腑真情。四年后高适逝世。九年后,又是一个正月,杜甫整理旧秩时,从书箱中翻出此诗,读后竟“泪洒行间”,并和《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一首,对高适的才望成就由衷地赞叹,对自己深受高适的关爱无比怀念。
巧合的是,写完《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后三个月,杜甫欲往郴州投靠舅氏崔伟,逝于耒阳。两人真不愧“生死交情,极真板稚”。

本期编辑:廖思宇 审核:李维维
●本文欢迎转发,谢绝擅自转载、盗用图文
如有需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法律顾问:黄华才律师·广西宇盛律师事务所

作者:admin 2019年0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