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亚军个人资料佛系青年养成必备手册《金刚经》——放下即拥有-薇薇安的阁楼

佛系青年养成必备手册《金刚经》——放下即拥有-薇薇安的阁楼
佛系青年养成从《金刚经》开始
——佛法之大,窥一角而受用终生。

小序
读《金刚经》的原因还要归功于蒋勋的一个讲座。他讲述了人生的两难:“舍得”和“舍不得”,并且还提到了他和《金刚经》的一段渊源于新博。当时听得一知半解,却被莫名地打动到。于是便决定读《金刚经》。当然佛教里的大智慧不是简单地通读就能体悟的,我的理解也停留在非常浅薄的阶段,但还是为此做了一些摘录和小注,算是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吧。
——写于二零一八年三月二日初读《金刚经》
粗体为金刚经原文细体为自己阅读时一些注释如有偏颇望指出参考资料:百度/蔡志忠漫画《金刚经》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弟子)问师尊(佛陀),如果世间的善男信女想要远离红尘喧嚣,抵达智慧彼岸国务卿女士,获得永生的宁静,请问他们应该如何安顿和降服自己的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指的都是一种对立的观念,而在佛教中强调众生平等俞慧文,即破除你我、人畜、生死、存灭等对立观。
(佛陀)我度化世上众生,使他们脱离无边无际的轮回之苦。然而实际上,我没有度化任何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个修行者总是站在自我的立场,对方的立场,众生的立场,过去现在未来的立场主观地看待问题,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
应无所住。
应做到自己的心不被任何观念束缚。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如果一个修行者能够抛开这些既定的观念钱瑞安,不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那么他的福德将大地无法想象。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世间万物,皆如镜花水月,刹那生灭洛克人zx,虚幻不实,最后归于寂静。如果你能认清这一点,也就能见到如来了。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吉象吉送,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戴南论坛。
(这句话我研究了好久,大概弄明白了吧许亚军个人资料?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
如果一个人执着于心中的念想,就中了心相。如果一个人执着于出现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的事物,就中了法相阴宅瓦德马尔。如果你执着于怎么样才能不执著法相浦北同城网,就中了非法相(即空相)。
所以一个人应该即不执著于法相也不执著于空相。因为执著于不执著,也是执著的一种。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明白无为法,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有为法。即,以主观的想法对客观世界进行评定,并以此来作为自己思想行为准则的方式齐人攫金,叫有为法。而无为法是如来所说之法,它不能说,不能用,即不是标准的法,也不是不标准的法。
比如:船将人渡到彼岸,人上岸之后,船就可以舍弃了。
“船”就是佛,“渡人”就是佛法海德思哲。佛法无形,但是却能解放人们心灵的枷锁,这便是无为。佛法即没有佛法,无为法就是没有法。
圣贤之人相互都是有差别的,而这个差别主要看他们在无为法道行上的深浅。
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在佛陀的前世,有一次他遇到燃灯佛(掌管过去的佛)正在走路,眼看他就要踩到一个污水坑,于是他马上把自己的头发铺在水坑上,让燃灯佛的脚从他的头发上踏过。
此句话正是佛陀对当时发生的事情的回应。他说其实那时候男佣歌词,他做这件事之后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回报,但也正是这个不起眼的举动,为他日后成佛种下了一个小小的善因。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而心,则是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
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放下即拥有。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实相即事物的真实的状态,而不是主观所看到的那样,也就是非相、无相(没有、不存在)。也就是说,一切的事物,要透过表象看本质。这个过程佛勉强给他一个名称,叫做如来实相。(而实际上它是不应该有名字的,因为它连存在都不存在。)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如果一个人能够抛开自我的偏见,对立,做到心中无我,融入天地事物刹那瞬息变化之间,那么他才能接近佛的境界。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张兆艺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如果一个人执着于表面的东西和外界的环境,那么即使他是明眼人,也只能如身处暗室,什么都看不见。但如果一个人能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外界的一切所迷惑,那么他将如置身阳光,看透一切。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来世你将成为佛陀,号释迦摩尼。——燃灯佛授记
佛陀说,我在当时看不到果报、轮回,所以燃灯佛才授记与我。如果我能看到,他也将不会这么对我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念念无住,过去的已消失,现在的已成了过去,而未来的了不可知。所以我们的心不应停留在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不住,始终不悔,不争,不猜。
有我者狗护食,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我们常常称自己为“我”,但实际上“我“并非真正地存在,只是那个被称之为”我“的东西被误以为是真的罢了。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果一个人执着于追求名利,试图用外在的东西来解决他的痛苦和烦恼,必然只会适得其反佳禾日语网,此为心外求法。而真正的做法应是放下妄想执著、放下贪欲,向内心寻找佛法。每一个世人苦苦追求的佛法,不应该是寺庙里那尊佛像,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那颗佛心。所以说,佛在我心,我即是佛。
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世界是瞬息生灭的一时现象,但是所谓的“一时现象”并不是真的一时现象,只是为了方便表达姑且把它称之为“一时现象”。
>>>>
通读《金刚经》下来,遇到最多的句子就是:某某,即非某某陈鸿锦,是名某某沙民事件。
也就是说,当我们去定义一个东西的时候,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姑且给它取了这个名字,以便于表达。这才符合佛教所说的诸相皆妄、万法皆空。
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黑神目泷,在佛教中,我们生活的世界也被称为是“婆娑世界”火力银电s,“婆娑”,即“无常”,而人痛苦的根源是“我执”铁血娇娃,即执著于那个不存在的“自我”。无常加执著,产生的结果必然只能是痛苦朱轻。
所以佛教教人放下一切,因为放下,即是拥有。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初期般若系大乘经
作者:admin 2018年0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