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景陶瓷佛学中说的不要“着相”是指什么?-每日念佛

佛学中说的不要“着相”是指什么?-每日念佛

简单来说,就是你通过感官器官去认识世界,只能看到本质的外沿,看不到本质,我们的经验通常就是“相”,即所谓变化的现象,去认识它们,我们难以得到对于“恒常的存在”的了解董跃进,并非主要强调它不是真实的,而是它不是本质性的。
佛家说,宇宙扩张到极限毁灭后重新大爆炸产生的宇宙将和现在这个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这两次大爆炸前后没有任何外在联系,所以它们“等效于是不真实的”。真正在背后掌控这个的有一套联系机制,那个才是本质乔伯年,才是恒常的不生不灭的一套机制。你若证得了,就叫做证得“无生法忍”裕景陶瓷。事实上所谓“着相”主要是讲过于执着感官认识世界京翅坊,以及这背后带来的自己给自己造成的思维定式,比如——物质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其余都是天方夜谭。殊不知你若往本质上想,宇宙能产生、以至于我们今天能在这儿思考哲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莫名其妙的事情。人很多观念都是未经证实就当真的妄念。
1. 真理不是通常所说的相,而是一种最直观的体验,这种体验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需要语言文字去描述,也不是看到一幅图像或者看到什么东西,“于一微尘中见一切”,指的是回归一种同一性和整体性的世界、无差别的本质层面的世界。按佛教学的去修行,自然会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无须别人告诉你,只需要方法正确并坚持,定会得到显现二月里来简谱。

2. 既不执着于自我的意识,尤其是那种认为自己特立独行的意识;也不执着于感官现象。 “时间、因果、事件、人的经验就像一层玻璃发呆哥事件,是透明的,却又是一层隔阂,但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绝对的存在”百发百中造句。 你问什么是“相”,这句话可以很好的回答。但“相”的意思,你若尝试绝对准确地去定义,只会把自己弄得越来越迷惑。你大概知道几种东西是相,然后推广到明白本质就行了,不停去问“XX是不是相”是严重错误的学佛方式,在佛学中我们不强调严格地去给事物划分界限。我们需要去了解的所谓“非非相”,是把“非相”和“相”连接起来的那个东西,在本质层面它们是合二为一,互相包容的,你需要看空的只是它们独特的那一部分。忌讳去把事物分成严格区别的各种类别。因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总和——“存在”,没有非相,你不可能明白什么是相,没有相你也无法明白非相,这是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共同促成的智慧认识,而不仅仅是区别造就。

3. “不执着于自我意识”用“把自己当做不存在”来比喻并不准确,而是你回归世界的整体性、同一性。这种世界肛塞吧,你只能说它是“全部”,但不能说它是“一个”仲村佳树。这是一种极其晦涩的概念。在那一面的世界中,生命一方面是无时间无空间的,一方面又是和我们这个世界关联在一起的,陆雨棠他们像万花筒投影一样,映像在我们的世界——“脱离整体和同一的一个有差别的局部”与高司谏书,这种映射本质上是静态的,但相上世界的众生一但感应到就结合自身一些因缘体现为动态的现象,这种信息映射像一张大网遍布虚空,不受时空限制。佛和菩萨那种生命形式并不是不存在或者无意识的,而是复杂的很多特征对立又统一在一起的集合体,我们凡人无法去设想那种境界。凡人能修行,本质上也是因为我们既是大日如来的化身,也是一个和自性隔断开来的个体,独立和整体同时体现于每个众生身上,所谓“没有我”,即回归本来的样子,那种状态下一切变化都是一种“随缘”,凡人则是“故意在做”。比如所谓“显圣”,对于佛和菩萨来说他们并不需要主动来跟你对接或者向你施加什么东西毒鱼藤,他们的投影(古代语言叫“化身”)本来就不受时空限制,自己机缘一到就感应了,这就是“无我”的生命。他们也会看到相,也会看到虚幻的变化,但区别在于,他们无所贪着,无所执着,不去疯狂而不由自主地从这些现象变换里面去摄入感官刺激。

4. 要谈及日常生活,佛家只有一条建议——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佛教世界观中,甚至连菩提心(善念)、无上纯净的智慧、天眼通等都是虚空之中的变化现象刺妃,一切结合实物的,结合阳性显性之物的事物,都不是本质,它们如大海之中的波浪,到了本质层面,若有一朵浪花开悟了,他只看到一大堆水分子布满整个他所存在的地方,于是他得到两种等价的结论:(1)世界是由同一种带有某一些特征的小东西集合在一起组成的,它们依据这些特征(法)在运动变化产生了波澜壮阔的海面。(2)世界是由一套规则生成的,本身不存在实物,但规则之下无法避免发生无始无终的闭环信息流动,则一环扣一环地体现为受法则限制的各种变化现象,且这种信息流动的小局部之间互相形成一定的阻隔,这种受阻隔的小局部就是所谓的“实物”。这种阻隔的局部便是一朵朵浪花,当这种阻隔区间划分到最细微时,发现是无区别的。 除此之外,一切转瞬即逝,一切不可捉摸。
作者:admin 2016年06月05日